面對資安攻擊,打造更為堅實的「數位韌性」是迫切之事。
」 藉由制定《台灣關係法》,美台之間從經濟、貿易、文化、價值的尊重與民間交流等等,從硬體層面到軟性層面,極為廣泛的協力範圍得以制度化,這些制度的整體保障了台灣與其住民的和平,以及未來的安全。此外,由於懼怕消息走漏,對於美國國會亦未充分說明。
在共同促進經濟繁榮,廉能治理和共享在區域安全上,雙方具有許多合作的潛力。台灣當時如同捅了馬蜂窩一般喧嚷混亂,位於華盛頓的中華民國大使館,則是持續面臨銷毀外交文件、更改銀行帳戶、將大使官邸售與民間人士等等騷動。這些努力之外,我認為很重要的是,必須在國民之間推廣認識日台關係的重要性,以及對於危機的理解認知。筆者以往在大學授課的時期,也曾帶領學生幾乎每年前往台灣的大學訪問,持續推動學生交流,無論是年輕世代,抑或年長世代,接觸到的盡是熱情的親日情感,令人相當感動。韓戰末期,中國支援北韓,以「人民志願軍」的名義,派遣解放軍參戰,與率領聯合國軍隊的美國直接對戰,成為戰場上的敵軍,曾有如此過往的歷史。
對於日本而言,相當遺憾的是,日本並未制定法律,規範與台灣之間應有的基本關係。無論是民主黨,抑或共和黨,美國國會最憂慮的可以說是台灣人的未來與安全。那同樣是文科,為何英文不能這樣搞?我認為單是平常生活中使用中、英文的頻率跟熟悉程度,就會讓準備英文的難度遠勝國文。
能靠短時間拚起來的國文考試這樣子的學生為什麼國文會特別好?我認為這跟國高中階段的國文教育沒啥關係,但是跟「國文考試的設計」大有關係。如果大家覺得上面聽起來很拗口,最白話的解釋就是:很多大學系所發現國文入學成績好的學生,畢業成績很爛,所以他們覺得入學成績採計國文沒意義。而同樣是背單字,遇到冷僻的字詞,國文一樣可以從日常生活常用字詞的造字、造詞邏輯去推理,但英文作為平常根本沒在用的拼音文字,遇到不會的就是一翻兩瞪眼。這裡就不賣關子了,以我自己還有觀察和我一樣的其他同學得到的經驗,「國文入學成績好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的學生,大多都是有些小聰明,也有自己獨特的求知方式跟知識癖好,但是不太能夠老老實實地跟隨教育體系的安排,進行系統化學習的學生。
接下來我就以我自己為例,講講為何我認為現在無論正反兩方的討論,通通偏離了真實的事實基礎。基本上我中文系本科的成績只有思想史勉強能看,其他成績(特別是文史哲當中的「文」)完全是一敗塗地。
因此那屆的同學包括我在內,我記憶沒錯的話國文成績都是全國前1%以內。我的人生作為「經典案例」本人大學是唸是中山大學中文系,而我入學的那幾屆,當時中山中文系在入學採計聯考成績上作了一個大膽的實驗,那就是「不看英文、數學」。你沒看錯,我入學當時系所的這項決定,算是跟現在風向完全相反的逆向操作。其中唯一沒辦法靠短期拚起來的只有「作文」(其實有些補習班靠公式化拆解,也能將作文成績拉到一定水準),其他通通能在三個月內靠下苦功跟小聰明取得顯著的提升。
我稍微把時間回推到我高三在準備大學聯考,當時台北車站衝刺班的老師給我的建議,就是在只剩一年的情況下,英文數學如果本來就不好,那基本上可以果斷放棄,唯一能在短時間靠衝刺換來明顯成效的主科,就是「國文」。會出現這項決定,背後有很多少子化下大學科系害怕招生缺額的考量,但我這篇文章想探討的不是這些現實層面的問題,而是這些科系為了包裝這項政策,所端出來的「說詞」。再加上學測科目實施五選四之後,每個科系必須做選擇,了解哪一科所測量出來的能力,與系上學生的表現「最不相關」,甚至出現負相關,也就是「入學時成績好、畢業總成績反而變差」這種可能性。想「捍衛國文」的一方,立刻落入了不採計國文成績會造成「語文表達能力低落」、「人文素養淪喪」的單線思維。
說起最近有關大學升學最震撼的新聞,就是從明年度開始,以台大工學院為首,有許多的頂大科系決定申請入學不採計國文。我還記得有一次「中國文學史」考試,考的是陸機的《文賦》在中國文學史裡有什麼重要性?但我大學時期只愛讀政治跟軍事類的書籍,根本沒花多少時間準備文學史,所以最後寫了一篇談陸機、陸雲兩兄弟作為東吳名將陸遜子孫,在西晉八王之亂中政治角色的分析,唯一跟國文沾得上邊的是我提到了「華亭鶴唳」的成語故事,最後想當然耳的拿了零分。
國文像是文法或閱讀測驗,真的遇到不會的還能用平常的語感「推理」一下,英文就完全沒有辦法了,不會就是不會。或是搬出「和製漢語」的歷史來證明文言文跟現代社會脫節。
其實到「國文入學成績好的學生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這邊我都沒啥意見,甚至還很同意。看了這些千奇百怪的討論,一瞬間讓我有回到五四運動時期,西風東漸下中國知識份子開始反省千年古文明為何積弱不振的錯覺。而不才在中文系延畢兩年(雖然最後一學期是因為算錯體育學分,每週專程來回北高打羽毛球),而且許多科目成績都是低空飛過,「中國文學史」重修了六次才過(被朋友椰榆是「驚奇六修人」),所以綜觀全國,大概也很難找得到像我這麼符合「國文入學成績好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的經典範例。這些「神妙」的詮釋,像是指控國文教育缺乏邏輯、思辨,網路上甚至還有人拿劉仲敬的「中國文明窪地論」出來論證學中文方塊字會變笨。「國文」作為唯一可以靠短時間衝刺拚起來的主科,在補習界應該早就是人盡皆知的秘密。為了確認這件事到今年有沒有改變,我還特地翻了一下110年的國文指考試題,確認後可以說,從我考大學的年代到現在,構成國文考試的題型不外乎「字音字形」、「字詞解釋」、「中文文法」、「閱讀測驗」、「作文」幾大項目。
看到這裡,敏感一點的讀者大概能隱約猜到像我這種「國文入學成績好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的學生是怎麼樣的特質。而國文之所以可以這樣搞,原因跟國文教育無關,而是跟國文考試有關。
我直到現在還是弄不清楚唐詩的平仄還有《廣韻》裡的「反切」到底在幹嘛。有問題的是接下來延伸出來的討論,大家都陷入了「想當然耳」的線性思考
你沒看錯,我入學當時系所的這項決定,算是跟現在風向完全相反的逆向操作。能靠短時間拚起來的國文考試這樣子的學生為什麼國文會特別好?我認為這跟國高中階段的國文教育沒啥關係,但是跟「國文考試的設計」大有關係。
有問題的是接下來延伸出來的討論,大家都陷入了「想當然耳」的線性思考。「國文」作為唯一可以靠短時間衝刺拚起來的主科,在補習界應該早就是人盡皆知的秘密。接下來我就以我自己為例,講講為何我認為現在無論正反兩方的討論,通通偏離了真實的事實基礎。其中唯一沒辦法靠短期拚起來的只有「作文」(其實有些補習班靠公式化拆解,也能將作文成績拉到一定水準),其他通通能在三個月內靠下苦功跟小聰明取得顯著的提升。
而因為不看英文、數學,主科基本上就「單看國文」。說起最近有關大學升學最震撼的新聞,就是從明年度開始,以台大工學院為首,有許多的頂大科系決定申請入學不採計國文。
再加上學測科目實施五選四之後,每個科系必須做選擇,了解哪一科所測量出來的能力,與系上學生的表現「最不相關」,甚至出現負相關,也就是「入學時成績好、畢業總成績反而變差」這種可能性。而國文之所以可以這樣搞,原因跟國文教育無關,而是跟國文考試有關。
我稍微把時間回推到我高三在準備大學聯考,當時台北車站衝刺班的老師給我的建議,就是在只剩一年的情況下,英文數學如果本來就不好,那基本上可以果斷放棄,唯一能在短時間靠衝刺換來明顯成效的主科,就是「國文」。因此那屆的同學包括我在內,我記憶沒錯的話國文成績都是全國前1%以內。
我直到現在還是弄不清楚唐詩的平仄還有《廣韻》裡的「反切」到底在幹嘛。基本上我中文系本科的成績只有思想史勉強能看,其他成績(特別是文史哲當中的「文」)完全是一敗塗地。而不才在中文系延畢兩年(雖然最後一學期是因為算錯體育學分,每週專程來回北高打羽毛球),而且許多科目成績都是低空飛過,「中國文學史」重修了六次才過(被朋友椰榆是「驚奇六修人」),所以綜觀全國,大概也很難找得到像我這麼符合「國文入學成績好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的經典範例。這裡就不賣關子了,以我自己還有觀察和我一樣的其他同學得到的經驗,「國文入學成績好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的學生,大多都是有些小聰明,也有自己獨特的求知方式跟知識癖好,但是不太能夠老老實實地跟隨教育體系的安排,進行系統化學習的學生。
為了確認這件事到今年有沒有改變,我還特地翻了一下110年的國文指考試題,確認後可以說,從我考大學的年代到現在,構成國文考試的題型不外乎「字音字形」、「字詞解釋」、「中文文法」、「閱讀測驗」、「作文」幾大項目。看到這裡,敏感一點的讀者大概能隱約猜到像我這種「國文入學成績好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的學生是怎麼樣的特質。
這些「神妙」的詮釋,像是指控國文教育缺乏邏輯、思辨,網路上甚至還有人拿劉仲敬的「中國文明窪地論」出來論證學中文方塊字會變笨。看了這些千奇百怪的討論,一瞬間讓我有回到五四運動時期,西風東漸下中國知識份子開始反省千年古文明為何積弱不振的錯覺。
而想要支持不採計國文成績的,更是對「國文入學成績好的學生,大學畢業成績很爛」這個「事實」提出了種種天馬行空的詮釋。那同樣是文科,為何英文不能這樣搞?我認為單是平常生活中使用中、英文的頻率跟熟悉程度,就會讓準備英文的難度遠勝國文。